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学术交流】浙江师范大学吴翔宇教授为师生作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5-03

4月29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翔宇老师做客“理工大讲堂”,在弘毅楼915为师生作题为“人工智能与文学主体性”的专题报告。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孙霞主持报告会,100余名师生参加。

报告会中,吴翔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不能代替人类的文学创作。他认为,人类智慧是及物的、动态的、具体鲜活乃至变动不居的关系之域,它至少包涵三层价值。具体而言,在知识层面,是时空交互中身心敞开的通感式的深度联想;在情绪层面,是蕴含认知的选择性关闭中引而不发的文气;在批判层面,是对于悖论的书写中所提供的未必一定正确,但能够给读者以启发或畅快感的见解。这三者,是非及物的、不具备具身认知的人工智能无法触及的天花板。与之相对的是,人工智能暂时不具备将不同体系知识进行情理整合的能力,很难模仿人类得以准确把握在什么时机关闭何种认知以达成某种情绪的智慧,因尚未具备人格,无法进行复杂的价值判断和社会批判。

接着,吴教授从文学语言、景我关系、时空书写、人类关系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详细阐释了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不能超越人类创作的原因。他认为,人类和世界是相通的,而人工智能却无法连通这两者;人类处于多维关系中,而人工智能却无法厘清这些关系。讲解过程中,吴教授还以“神笔马良”等生动事例,帮助同学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之间的差异。

最后,吴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奇点”将至,这对于文学主体性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尽管人工智能代表着人类智力的进步,但仍需注意不能让人工智能的使用偏离其原本的轨道。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围绕讲座主题与吴教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如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的利弊、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公平性等。吴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师生们受益匪浅。

本次报告对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拓宽学科视野的同时也能够启示师生们未来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使用人工智能。

主讲人简介】吴翔宇,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部交叉学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等10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与一般项目5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项。相关成果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通讯员:孙明鑫,摄影:李亚雯、冯子一;编辑:孙霞;审核:范涛